2017年10月1日 星期日

【2017台灣同志驕傲月,性/別系列電影推薦】[破碎/認同]跨越身體政治藩籬的硬蕊-《搖滾芭比》


與柏林圍牆同於1961年誕生德國,從此,他/她命定跨踩在各半的人生;東方與西方之間,奴役與自由之間,男人與女人之間,攻方(top)與受方(bottom)之間。他/她自詡為「新柏林圍牆」,挑釁所有敵視他/她的人;「拆掉我!拆掉我!」穿著紫光四射的秀服,一臉濃豔妖烈的妝,「搖滾芭比」海德維將自己的身體、情感、慾望和夢想,奮力攤開,用搖滾樂、用僕僕巡迴,也用道道傷痕,重新劃界一張身體政治地圖。



2002年在金馬影展,第一次觀賞了由紐約外百老匯搖滾歌舞劇改編成電影的《搖滾芭比(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 2000)》,好聽、好看,動人且聰明。自編、自導、自演的約翰卡麥隆米契爾,藉由一位美國軍人與德國女子生下、在東柏林長大的小男孩,長大後,為了嫁給一位美國軍人,好遠走自小嚮往的西方自由世界,動了粗糙的半套變性手術,下半身被縫合後,少了陰莖卻沒多出陰道,只留下「憤怒的一吋」。未料嫁去美國一年多,丈夫另結新歡,柏林圍牆竟在同一刻倒下,他/她彷彿白白跑過大半個地球與大半個人生。就在最絕望的時刻,海德維幼年的搖滾夢再次點燃,東妮塔妮爾、黛比布恩、伊吉帕普、大衛鮑伊、盧里德,這些流行搖滾音樂的先驅,成為引領他/她的光。

決定振作起身,並不是不再受傷的保證。作為一個混血兒、異鄉人、變性者,海德維在國族、身體和愛慾的邊境擺盪。出於導演米契爾的靈活調度,電影影像充分利用舞台劇形式與動畫,穿插敘事,讓海德維用一首首生猛有力的原創歌曲,舉重若輕地唱出壁壘冷戰的跨國政治與個人身體的跨性政治之間,種種錯綜交織的象徵和譬喻;大時代洪流,以美俄兩國為首的民主/共產陣營,將德國隔絕裂解成東/西二塊,也讓天真童稚的海德維,為渴望的生活付出代價,隨之裂解為他/她;引用希臘神話與聖經典故,他/她在歷經信念和愛情,反覆破滅與救贖之後,體悟釋懷,把自己重新融合為一,而那已是兩德統一之後的事情了。

無疑地,《搖滾芭比》將一位跨性別者,從不裡不外、不男不女的認同挫折,一舉翻轉,迸發既是男亦是女、超越世俗侷促目光的合一力量;這也是將標籤一一撕下後,重新完整看見一個人與自我的過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也喜歡這部電影啊好巧!好啦其實也沒那麼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