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1日 星期五

教生亦教死的生命舞者-《曼菲》



伏身,緩緩延展肢臂,如曇花夜綻。一襲及地連身裙,隨舞者翩然旋轉,再轉,再轉,再轉,像島嶼東岸的河,自由奔返大洋的途中,撫弄水草,撞擊岩石,捲起水渦。當你越往裡看,越不知覺地為她著迷。

紀錄片《曼菲(MANFEI, 2017)》以舞蹈家羅曼菲在舞作《輓歌》中,連續十分鐘不間斷旋轉的獨舞,揭開序幕。尋常歲月裡的十分鐘,也許細薄如穿過指縫的沙土,但對一名舞者而言,不容遲疑的十分鐘,卻凝萃了人生最精華的時光,去體悟傷感,去創造鋒芒。

彼時,一九八九年七月四日,三十三歲的羅曼菲已從紐約習舞回台,並任教現今台北藝術大學舞蹈系;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為致悼是年天安門廣場的早逝生命而編《輓歌》,他認為當時的羅曼菲有了學識與人生閱歷,也有足夠的身體能量,是撐起這支舞作的最好時刻。

許多人不捨羅曼菲走得太早,冥冥中《輓歌》似是隱喻,前後串穿了這支紀錄片。

《曼菲》導演陳懷恩在試映會上強調,自己不認識羅曼菲、不懂現代舞,於是孜孜矻矻蒐集、整理大量記錄與資料,盡力貼近描繪這位天賦異稟,卻親和大方的藝術家。

這支為悼念故者的紀錄片,內容實不哀戚。原來,當初為紀念羅曼菲遠行十週年,林懷民找來陳懷恩拍攝紀錄影像,雖因製拍曠日經久,成品不及應時發表,但片中訪談仍已是羅曼菲離開多年後,方從眾多親友、師生口中,重拾往日彼此相處點滴。當悲傷釋懷,羅曼菲留予故人的,皆是燦爛美麗。陳懷恩形容,「像在拍喜劇片一樣。」

曾受羅曼菲提攜的學生,如今不少已是國內獨當一面的舞蹈工作者。提及「曼菲老師」,大家印象最深刻的不盡然映照在鏡面教室裡,更多是生活與精神上並肩的扶持陪伴。才華洋溢的年輕舞者因傷陷入生計困頓,惜才的羅曼菲二話不說拉著學生找工作、找錢;學生為創作感到徬徨,時已癌末臥床的她,掐握住學生的手說:「來,沒關係,我給你力量!我給你力量!」

為人師表,真能教會學生什麼?看著片中繼起的舞者們,偶爾若有所思、眼神誠懇的表達,我想羅曼菲是一位教生亦教死的導師。

罹癌後復出,羅曼菲完成第一部舞作《蘆葦地帶》。舞者吳建緯回憶《蘆葦地帶》公演時,看著曼菲老師的開場獨舞,突然意識到這是老師的道別;才剛歷經父喪的吳建緯,幾乎苦撐著看完整場演出,然而,演出結束,他卻感覺已從父親死亡的傷痛中,解放大半。

羅曼菲以生命,去愛、去締結與舞蹈的聯繫,於是將力量感染別人,也承受住病痛對身體的襲擊;本片穿縫數段曼菲學生舞蹈的身影——在日光下勃發、在廢墟裡掙扎,或在蘆葦花穗間迎風勁長,強韌但順命。這個巧心安排,呼應陳懷恩曾說,不想將《曼菲》拍成一部舞蹈家的傳記,而是「用思念來呈現一個人的故事和她走過的路」。

《曼菲》片長達一百二十分鐘,敘事節奏稍嫌冗贅,尤其尾聲幾段訪談,牽引觀眾走下情緒高點後,仍反覆堆疊,不免好奇是否曾有另一個定剪的版本,卻為添入新的訪談素材而續接再剪?不過換個角度說,作為一位同樣不認識羅曼菲、不懂現代舞的觀眾,能藉由兩個鐘頭的再現影像,好好感受一位入世的舞蹈家一生召喚出的光與熱,如何溫暖旁人、照亮平凡日常,不正如同《輓歌》的獨舞旋轉所迸發的光芒一瞬,從此永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也喜歡這部電影啊好巧!好啦其實也沒那麼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