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6日 星期三

還被艾蜜莉打動嗎?-《艾蜜莉的異想世界(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2001)》


幾天前,獅子座的奧黛莉朵杜剛過四十一歲生日,這位在九零年代晚期的法國影壇已有名氣的女演員,因為飾演《艾蜜莉的異想世界(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 2001)》中,內心孤單善良又鬼馬的女主角艾蜜莉,打開全球知名度。
 
看過這部電影,大概才第一次真正意識到影像色調處理如何影響一部電影的氣氛經營;那時巴黎還離自己好遠,現實人生幾乎又過了十年,才帶著橘黃色偏抵達巴黎。特地去了雙磨坊咖啡與聖心堂,那時,反而是電影與自己的距離遠了,記不得太多故事細節。
 

 
而當《艾蜜莉的異想世界》要以數位修復版重映的消息一出,不少朋友的第一反應是:竟然連這部也要復刻了!直到上映當日在戲院排隊等入場,仍聽旁人提起(大家是有多驚訝)。這句話可能反映幾層意思。
 
《艾蜜莉的異想世界》拍攝於二十世紀尾聲,正值電影數位攝影技術崛起,底片與數位之間,孰優孰劣?切點不同,結論至今殊異。但以底片拍攝的《艾蜜莉的異想世界》放映品質究竟有沒有因為數位修復得到明顯提升?或有任何影像瑕疵需要改善嗎?簡言之,這部電影數位修復的意義何在,可能是這類疑惑的主要問題意識。
 
另一種可能,則相對個人。這陣子不少影迷關注的楊德昌導演一系列修復作品上映,當初這些電影在戲院映播時,身邊友人(承認友人就是你自己)幾乎都還是學齡前兒童,若非有心透過其他管道在小螢幕回顧,那麼,這些修復上映對目前三十來歲的觀眾而言,都是首映。反觀《艾蜜莉的異想世界》在我輩的觀影記憶中,則被歸類思春期少年之心頭好。因此,當你的青春已在時間刻度上被座標為「經典」,不免有想問候別人家人的衝動,但沒說出口,才冒出這句「竟然連這部也要復刻了!」
 


還有個發現。這次艾蜜莉回歸大銀幕,無巧不巧與不同朋友先後進戲院看了兩次,散場後,他們竟不約而同地說,這部電影的節奏比印象中變慢很多。一個認為,當年別說智慧型手機少見,連wifi也罕有,如今短短十幾年,訊息交換的速度也不止加快十幾倍;一個認為,是不是近幾年電影說故事的剪輯節奏,整體而言加快了。這兩個原因都有可能,但即便十幾年前,異想世界中的人物傳遞與接收訊息的方式,也屬非常;非常曲折、隱晦。再來,還是有眾多非商業導向的影作,採用迂迴緩慢的敘事進程。因此兩個推測,都不能滿足各自的結論。
 
有沒有定於一尊的答案其實不重要,但艾蜜莉不可能變慢。既然如此,大概就是我們變得不耐煩了。一字排開,三十好幾的我們,各自經過社會化必然的人際磨練(ㄋㄢˋ),職場的、情場的或血親修羅場的,泥淖陷得越深,越想儘快擺脫。偏偏異想世界中,人與人的關係卻是小水文火煲粥煲出來的——艾蜜莉與鄰居玻璃先生不斷假藉討論畫中人物神態,傳達各自的情感與障礙;艾蜜莉與她一見鍾情的尼諾透過各種解謎般的遊戲設計,相互躲藏、試探。過程裡,那些瑣碎小機關,當年看來多麼羞怯可愛,如今我們可能更想成為大隱於市的清幽之人,少點連帶,多點自己,退回那個還自以為心律不整、足不出戶的小艾蜜莉。我光想到,這幾年要騙我媽出國去玩幾次,就被她放鴿子幾次,如果學艾蜜莉偷走父親的小矮人,偷抱我媽的觀音像到世界各地打卡拍照,她大概就是直接去附近派出所調閱監視器畫面。(淡淡)(厭世)
 
結論是,珍惜仍受艾蜜莉感動的年歲,若不,也別成為心有悔恨的一樓房東太太(何況最後人家也放下大鎖,解脫了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也喜歡這部電影啊好巧!好啦其實也沒那麼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