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3日 星期二

【虛線之外】比無由愛恨更真實的愛滋虛影


雖然很快就決定把2018年2月前最佳愛情電影獎項頒給《水底情深》(The Shape of Water, 2017),但一年之始看完《BPM》(120 battements par minute, 2017)受到的衝擊,想寫字記下,又無法貿然敲鍵盤的躊躇,至今仍是ㄧ樣的。《BPM》明天就要上映,依舊想推薦一下。 


搞社會運動,時常是以尖銳挑釁的方式,挑戰一個既有的政治規則、回應一個社會共存的人們習以為常的認知與意向的耐受極限。特別是,當一項運動的目的觸及並試圖鬆解大眾道德價值的核心時,多造對峙的情況會更顯激烈。消除愛滋病污名,在眼下台灣大概就仍屬此類基進議題的範疇。它牽涉坦露情慾的文化忌諱、當代公衛政策建構與醫學診療操作,以及彷彿根植於生物求生本能對疾病的深層恐懼。簡言之,得到愛滋(尤其因為不被衛生宣導倡議的性交方式),既是道德上「有罪」,也是破壞社會法理綱常的潛在「犯法」者(詳見《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21條,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50004)。

近日ptt的gay版又因一篇剛剛感染HIV的網友匿名徵友,湧入幾乎詛咒天下甲甲(同性戀)及其九族皆不得好死的大量惡意留言。誠如上述,愛滋這題的尖銳程度,就是能引起多造對峙的程度,而非單單在BBS這個網路場域上,所謂「肥宅」與「甲甲」雙方的相持難下。很多同志也因社會普遍存在譴責與歸罪愛滋感染者,而對不戴套的其它同志,充滿敵意。何況,「肥宅」與「甲甲」本身就是模糊、失焦的分類,容易召喚一種雙方根本沒有真正利害關係的隔空對罵。

就像前幾天在書展工作攤位,聽到兩個年輕女生一邊隨心翻書,一邊聊著與書沒有多大關係的事情。大意是,其中一位女孩告訴另一位,有個朋友約她和一位沒見過的男生見面,還預告這男生也玩某個手遊。那位赴約的女孩一派青春無邪地回憶道:「見面前,我還以為那個男的是肥宅,沒想到超帥!傻眼!傻眼貓咪!」

到底「肥宅」是能被如何界定的一群人、一種人,而使那個年輕女孩決定對口中的「肥宅」心存成見,加以否定?事實上,這段談話根本沒有一個夠準確的砲口。但我相信,已經足以對某些將自我認同情感,投射在「肥宅」框架中的人,產生傷害。這也正是ptt版上那些在gay版或八卦版留言的眾多帳號,對「甲甲」做的事。

那麼,到底關於愛滋,在政治、在社會與個人生命範疇之間的利害是什麼、在哪裡?《BPM》這部電影有明快機鋒卻不失細緻的處理。倘若,也不只想站在政治正確的立場,去表達自己對愛滋病的看法與理解,身邊又(看似)沒有HIV陽性或愛滋病發的朋友能互動相處,我還願意以為,去看看一部像《BPM》這樣的電影吧,讓放映機在銀幕上,為自己投映出一個比起無由的愛或恨,更接近真實的虛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也喜歡這部電影啊好巧!好啦其實也沒那麼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