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5日 星期六

翻原作,難過翻牆-《進擊的巨人1》


兩年前《進擊的巨人》爆紅,相關討論非常多。除了綿密精準的行銷策略,最常見的說法是它的故事貼切隱喻現實;無論巨人代表中國崛起或日本年輕一代面對政經制度、社會氣氛停滯僵死猶如面對高牆的無力感。但說到底,類似的末日寓言設定,稱不上新鮮創見。那麼到底為何它能成為一部人氣作品?

有整整一個星期,幾乎把工作餘外時間全用來追這部動畫。常規廿五集內容,原作諫山創、動畫監督荒木哲郎建構了一個充滿人性糾葛羈絆和眾多詭譎細節的具象異世界。

特別記得每集動畫間都會安插一張字卡,說明屬於這暗黑大陸的年號、地理位置、三堵城牆裡外圈豢的人類階級、已知的巨人種類,連對抗巨人的武器、馬匹都有所著墨。這個安排讓「人族v.s.巨人」此一虛構世界更接地氣。不過,光是資訊性的文字鋪陳不足以說服人。

《進擊的巨人》動畫成功營造形體巨大卻來去無由的巨人所帶來的巨大驚悚,人心明朗堅韌與幽微浮動就在謎團霧般縈繞的不安情境下一一篩現。觀看時不免有種科幻融合諜報故事的拆解樂趣。這些屬於「人的」交織使虛構世界有了血肉。

原著動畫中,三位生長在最外圈的少年主角艾連、米卡莎、阿爾敏的生世背景埋入巨人由來的線索;三人間的友情、親情或愛情,更是支撐故事前進的動力。艾連目睹母親被巨人吞食、父親從此失蹤,家破人亡之際,幼年曾獲救於艾連父子的米卡莎更加誓死保護艾連。滿腔悲憤,消滅巨人看似他們的人生目標,實則是守護內心珍視之人的不得已手段。

不過在改編的真人電影《進擊的巨人1》裡或許受限時間長度,沒有替代字卡的影像敘事細節,並試圖以高密度懾人的巨人入侵場面,維持原著的緊張節奏,卻也令三位主人翁命運相繫的刻畫深度遭壓縮解離。同時,為了通過輔導級電檢、衝高暑期檔票房,讓孩子們能進去看巨人分屍吃人,好多巨人呲牙裂嘴的可怖臉孔以噴霧處理,不但可惜了頗為優秀的特效,也讓苦撐的驚悚氣氛,頓時又被削弱大半。



最令動(宅)漫(宅)迷(們)無法接受的,恐怕是將艾連視作生命全部的米卡莎,兩人關係被簡化成徒有曖昧情愫且在電影開始不久後的動亂裡火速失散截斷。若以此回看艾連和米卡莎對巨人的憤怒報復,動機、情緒厚度便理所當然到顯得通俗扁平。至於動漫中,體弱卻多謀,為守護朋友、團員,逐漸長出勇氣的阿爾敏電影角色性格在有限的戲份裡被擠壓而近乎隱形,連原著裡未出現、色誘艾連的單親媽媽感覺都比他有存在感。

不過,我滿喜歡艾連(三浦春馬飾)與米卡莎(水原希子飾)的選角;至於令人聯想到兵長的電影原創角色「敷島」則由長谷川博己飾演,令我滿出戲的,感覺若由藤原龍也來,會比較服貼(於我個人的期待)。



三道城牆是各種權力階層爭奪下的結界。最靠近荒野巨人的外層平民得自願從軍,接受兵團訓練,少數表現頂尖者才有機會被拔擢進入王室貴族居住的最內圈銜任「憲兵團」;貼近權力核心的憲兵團軍紀廢弛,和負責守衛修繕城牆的「駐紮兵團」,以及拓荒野地、迎戰巨人的主力「調查兵團」,三方武力皆效忠皇室,內鬥卻暗潮洶湧;而在牆區內也有各方勢力盤踞,好比將三堵巨牆神格化,視為不可侵犯偶像的「城牆教」以宗教之名進入政治角力場,反對擅自補強或增建城牆,認為這將褻瀆神靈,只看見神看不見人。

這些兇殘程度不輸巨人入侵的人我傾軋,「寫實又陰險的暴力」,若對照動畫進度,應該會在9月19日上映的《進擊的巨人2:世界終結》中逐漸浮上檯面,但在真人版電影首部曲中幾乎沒有伏筆鋪陳可言,除非二部曲的敘事調度能拉尾盤,急起直追,否則恐怕難逃首部曲頻頻召喚巨人上場救援填補貧乏劇情的命運。


連兵長都看衰真人翻拍,所以疾速逃離演出陣容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你也喜歡這部電影啊好巧!好啦其實也沒那麼巧。